深圳信息港

全球快消息!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2023-05-22 11:15:2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字号 大 中 小][打印本稿]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日前" /> if( /Android|webOS|iPhone|iPad|iPod|BlackBerry|IEMobile|MicroMessenger|Opera Mini/i.test(navigator.userAgent) ) { window.location = "http://m.zjknews.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49&id=393003"; } $(function(){ $(".s_hover").each(function(index, element) { $(this).find("h3").find("a.title").hover(function(){ $(this).siblings("a.title").removeClass("on"); $(this).addClass("on"); this_index=$(this).index(); $(this).parent("h3").siblings("div.s_hover_list").hide(); $(this).parent("h3").siblings("div.s_hover_list").eq(this_index).show(); }) }); }) 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2023-05-22 11:04: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牢牢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资料图】

2023年05月22日 07:18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稿]

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日前先后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公开发布,这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以后,如何守住这条生命线,守护自然生态安全,不仅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与担当,更要形成全社会的责任与共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首创的一套国土空间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划定的是国家和区域极其重要的生态空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生态保护制度模式,如何守护好、运用好并落实好生态保护红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还存在很多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的制约性因素。

一是生态保护红线观念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有的重利益轻环保,有的重生产轻治理,有的重眼前轻长远,对生态保护红线缺乏理性认同。

二是数字化监管机制尚不完备。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占地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生态类型多,再加之历史遗留因素、核查人员队伍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地方的监管数据尚未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监管数据没有实现闭环共享,数字化监管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协同监管效能还需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涉及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以及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等众多责任主体,部门之间联动协同的任务艰巨,进一步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从多个角度稳妥施策。

首先,唤起公众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意识。要加强对公众生态保护红线意识的培养,树立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生活观,形成节约资源的行动自觉,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发挥社会组织在舆论宣传、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造条件让公众知晓红线、参与红线、敬畏红线、保障红线;推动企业形成集约环保的发展理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靠科技创新赋能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政策优惠、购买服务等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红线行动,将公众遵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集体共识转化为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安全边界的全民行动。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智慧平台建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以监管的智慧化、信息化助力高效监督。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综合利用“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采用无人机辅助航拍、卫星地图、手机GPS定位等技术手段,对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进一步加固生态安全屏障,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再次,建立各部门协同高效监管的工作机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互联互通模式,明确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责任机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督察执法以及责任考核要求,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最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绩效评价机制。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在优化产业布局中的纠偏作用,持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将绿色GDP、环境承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等要素作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绩效评价标准,让取得“生态政绩”的干部得到重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孙显蔚 张惠娜)

(责任编辑:邓浩)

编辑:和颖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