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出现结构性变化,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作用增加。金砖国家正在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国际货币机制,推动国际贸易“去美元化”,保障金融稳定和货币安全。
(相关资料图)
回望20世纪历史,1901年,美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它才正式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在这之间的近半个世纪时间内,国际秩序的演变主要有以下三大标志性事件:英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退,最终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冲突,以及亚非地区去殖民化进程的加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美元成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美国由此获得了控制全球金融的关键工具。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在美国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发展起来。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拥有对重大问题的否决权。而在世贸组织,由于美国阻挠上诉机构的新法官遴选,该组织至今仍处于“瘫痪”状态。
在1971年以前,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如今则可兑换约2000美元。虽然固定汇率制已成历史,美元对黄金的汇率也大幅下跌,但美元在国际体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如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大幅下降,大多数商业交易仍以美元结算。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过去80年间,美国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国际社会出现了三个关键的结构性变化。第一,大西洋经济轴心地位衰落,世界经济活动的重心正迅速向欧亚和“印太”轴心转移。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随着殖民主义的终结,全球南方国家重获政治独立,能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G20等国际机制的诞生就反映了这种新的地缘政治经济特征。
第三,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兴通用货币,在国际金融中的使用呈指数级增长。例如,据巴西央行的报告,2023年3月,人民币超越欧元,正式成为巴西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
从这个层面来看,巴西总统卢拉的话值得思考。他在今年4月访华期间表示:“我们不能继续依赖一种只能由别国来印刷的货币。我希望金砖国家央行能够发行一种像欧元一样的新货币。我们可以做到。”5月30日,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峰会最后一次会议上,卢拉重申了这一观点,强调建立不受某一国家利益影响的货币机制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应对上述结构性变化,创造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安排是必要的。货币必须体现商品价值,以及各国不同生产力水平导致的相对变化。此外,有必要加强金融数据传输系统,使其不受任何国家的单边制裁。
为不同国家创造一种单一货币并非易事。众所周知,欧元的诞生过程历经数十年:从1950年7月建立欧洲支付同盟,并于同年9月签订《欧洲支付协定》;到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宣告建立,设计成员国间可浮动的货币机制;再到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问世,规定于2002年1月1日发行第一批欧元纸币。
然而即使是在欧元正式问世后,其发展历程仍可以说是多灾多难。比如2009至2012年希腊遭遇经济危机时,希腊议会被迫批准多项紧缩方案,暴露了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协调问题:尽管大家都使用欧元作为流通货币,但财政和预算政策各不相同。希腊面临的国际收支危机和巨额预算赤字,也蔓延到了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爱尔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对金砖国家而言,尽管各国在政治上有共同利益,均希望摆脱与美元使用相关的限制条件,但仍有必要进行长期商讨,规划实行共同货币的各个阶段。第一步是建立由成员国本国货币组成的金砖国家应急基金,为商业交易创造条件,为经历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该基金不同于金砖国家2014年创建的应急储备安排,后者只在紧急情况下启动,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导方针。
金砖国家应急基金应保障成员国根据贸易和融资需要,享有进行货币互换的自由。这是增进互信的第一步,而互信是实行新的单一货币制的必要条件。
金砖国家迈出的这一步,将成为一项重大举措,推动全球治理“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发展中国家崛起所产生的新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